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、国内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增长令人刮目相看: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从2009年底的394亿元,增加到2012年的1023亿元。
跨越式发展的“幕后推手”,就是北京市于2010年4月23日启动实施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。
该工程简称G20工程。G是英文Great的首字母,寓意规模大、贡献大的重点企业;20表示“二八”法则中最重要的20%,寓意以80%的资源支持20%的重点企业。
“为了落实 科技北京 行动计划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,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的G20工程是北京市深入调整产业结构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行动。”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告诉记者,“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,北京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才、资源和市场优势。由北京市委、市政府启动实施的G20工程,就是遵循 创新工作机制、强化顶层设计、聚焦支持对象、贡献规模增量 的方针,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 小散弱 向 高聚强 转变,使其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支柱产业。”
创新工作机制
加强统筹协调,构建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
实施好G20工程,高效、联动的政府工作机制尤为重要。在启动工程之初,北京市就建立了G20工作组,联手研究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制问题。G20工作组还成立了由海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顾问会,定期召开会议,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,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如何集中优势兵力,打造生物医药的创新引擎?G20工程抓大放小,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,鼓励企业依靠实施“大品种战略”,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,鼓励、支持企业把加大研发投入、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。北京市科委联合有关部门,“有计划、成系统、有步骤”地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、市统筹、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前沿技术、部市会商等六类项目。在科技计划组织方式上,他们采取公开招标、邀标、择优委托和稳定支持等多种方式;经费安排采取无偿资助、贷款贴息、政府资金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,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。在强调政府引导的同时,组织开展技术攻关、技术集成、成果转化、平台搭建和标准创制等活动。
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基础上,工作组制定了规模企业、潜力企业、引进企业等三类企业的入选标准,联合筛选认定了50家G20企业。北京市科委采取“一企一策”、“多企一策”、“一企多策”的支持方式,建立了以G20企业为主体的1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档案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,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,针对新版GMP、药品招标、企业重点实验室认证等具体问题,定期召开协调会,量身制订支持措施,为企业提供“贴身、贴近、贴心”的周到服务,使政策资源切实落在需求上、落在企业里、落在产业中。
优化产业环境
打通生物医药产业的任督二脉
闫傲霜认为,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先导,但却不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部。只有建立起研、产、用一条龙的创新链条,打通涉及基础研究、技术开发、新药研制、临床试验、生产审批、招标采购、纳入医保等关键环节,生物医药产业才能顺风顺水、迅速成长壮大。为此,北京市科委协调市有关部门联合作战,着力在优化产业环境上下功夫、做文章——
出台生物医药在招标采购、医保目录等方面的关键政策,加大对创新医药品种的支持力度;
搭建首都生物医药领域平台,汇聚科技创新资源,实现开放共享;
针对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,建设一批国际化的CMO(生物制药合同生产)/CRO(生物医药研发外包)公共服务平台,为创新品种提供服务;






